武威市博物馆藏汉文大藏经《永乐北藏》,新中国成立前分散收藏在武威各大寺院中,后集中收藏在武威文庙统一保存。1975年,武威发生特大水灾,因文庙地势低洼,大藏经及其他文物古籍均遭受泥水侵蚀,受损严重,被转移到文庙尊经阁保存。1987年,武威市政府组织市地方志办公室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对大藏经进行初步整理后,搬迁到新建的文庙文物库房保存。2006年,武威市博物馆又将西夏博物馆二楼的临时展厅开辟为大藏经库房,把馆藏汉文和藏文大藏经搬迁到此处,进行专库保管。2019年5月,武威市博物馆新馆建成,馆藏汉文大藏经全部搬迁到新博物馆库房,实现了馆藏文物的分类分库保管。
《永乐北藏》年代久远,流传经历曲折。之前一直庋藏库房,少有人进行过细致的整理研究,其版本、内容、存藏现状、价值等情况也未公布于世,学界对此也鲜有关注和研究。社会上曾对《永乐北藏》的来源说法不一:一说是明代正统十年(1445年)朝廷所赐,依据是武威市博物馆馆藏“明正统十年颁赐大藏经圣旨”。另一说是清代武威海藏寺僧人际善法师向朝廷求赐,依据是现存海藏寺的清乾隆元年(1735年)刻立的《海藏寺藏经阁记》。
2019—2020年,武威市博物馆对馆藏汉文大藏经《永乐北藏》整理研究,厘清了该经的数量、版本、源流和保存现状。
一、武威市博物馆馆藏《永乐北藏》的基本情况
《永乐北藏》明成祖永乐八年(1410年)敕令雕印的官刻佛经,刻经工作开始于明成祖永乐十七年(1419年),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完成。该藏佛经告成之后,收藏于京城,作为官赐藏经,由朝廷印刷,下赐各地寺院。万历十二年(1584年),明神宗因母后施印佛藏之愿,下敕雕造《续入藏经》,收录中国佛教撰著41函36部410卷,此为续刻本《永乐北藏》。
武威市博物馆馆藏明版汉文大藏经《永乐北藏》,系明永乐十九年—正统五年(1421-1440年)刻、万历十二年(1584年)续刻本。经折装,白口,上下栏线为子母栏,上粗下细。每版25行,折成5个半页,每半页开本高36,宽12.7厘米,版框高27.5,宽12.7厘米。每半页文字5行,行17字。经文字体一律采用赵体写刻,字大如钱,娟秀明丽,行间距大,天地疏朗,印刷精美。黄绫装帧,蓝色书签,典雅精美大方,是典型的宫廷版本。
(一)内容数量
武威市博物馆藏《永乐北藏》现存667函6265册,其中《永乐北藏·正藏》存626函5905卷(册),以千字文为函号排序,由“天”至“石”,包括目录1函4册。《永乐北藏·续入藏经》存41函360卷(册),千字文函号由“鉅”至“史”,包括目录1函4册。缺失14函的全部内容,其千字文函号分别为“虞、木、大、五、常、轻、伊、匡、合、丁、轲、敦、史、素”;其余函号中也有缺卷和残卷。
(二)版本
1、卷端牌记和卷末题记
此版本佛经,每函首卷卷端印制牌记,后署刊刻时间“大明正统五年十一月十一日”(照1),牌记后有释迦牟尼说法图版画。每函末卷卷尾刊印“大明万历四年七月吉旦慈圣皇太后印造”题记。每函末卷卷尾印制牌记,后有韦陀护法像版画(照2)。
《正藏》卷端牌记内容:
御製/
天清地寜 隂陽合順 七政明朗 /
風雨调均 百榖常豊 萬類咸暢 /
烽警不作 禮教興行 子孝臣忠 /
化醇俗厚 人皆慈善 物靡害災 /
外順内安 一統熈皞 九幽六道/
普際光明 既往未来 俱登正覚/
大明正统五年十一月十一日。
《正藏》卷尾牌记内容:
御制 /
皇图巩固 帝道遐昌/
佛日增辉 法轮常转
照1《正藏》卷端牌记
照2《正藏》卷尾题记和牌记
《永乐北藏·续入藏经》,是明永乐十二年(1584年)初刻初印本。每函首卷卷端印制牌记,内容与《正藏》卷端牌记相同,后署刊刻时间“大明萬曆七年六月吉日”,牌记后有释迦牟尼说法图版画(照3)。每函末卷卷尾印制牌记,署刊刻时间“大明萬曆七年六月吉旦”,后有韦陀护法像版画(照4)。
《续入藏经》卷末牌记内容:
御製/
大明萬曆七年六月吉旦/
慈聖宣文明肅皇太后發心命工繡梓
照3·《续入藏经》卷端牌记
照4·《续入藏经》卷末牌记
2、序跋
《永乐北藏·正藏》首函首卷卷首的前四篇序跋和《永乐北藏·续入藏经》首函首卷卷首的序跋内容相同,为明万历皇帝敕谕,记述了该佛经的刊印时间、过程和流传经历。勑谕印制在四个半页的版面上,四周有双线框,框内印制四组二龙戏珠图案,四角填以云龙纹,后署敕谕颁发时间(照5)。内容为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九月,皇帝将新刻印的续入藏经41函,连同旧刻藏经637函,一同颁赐碧云寺住持及僧众持诵尊奉的过程。
皇帝勑谕碧雲寺住持及僧衆人等/
朕惟佛氏之教具在經典用以化/導善類覚悟羣迷于護國佑民不/
爲無助兹者/
聖母慈聖宣文明肃皇太后命工刊印/續入藏经四十一函并舊刻藏经/六百三十七函通行颁布本寺尔/等務须嚴持诵尊奉珍藏不许/诸色人等故行亵玩致有遺失損/壊特賜護持以垂永久欽哉故谕/
大明万历十四年九月 日
照5·大明万历十四年“皇帝勑谕”
明万历十四年“御制新刊续入藏经序”“御制圣母印施佛藏经序”,和大学士申时行等奉勑撰写的“圣母印施佛藏经讚”,记述了皇太后下旨雕印《续入藏经》的缘起。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万历皇帝奉母亲慈聖宣文明肅皇太后之命,刊印《续入藏经》共41函410卷,流布天下,内容都是诸经阐释,起于《華嚴懸談會玄記》,至《第一希有大功德經》(照6)。
照6·御制新刊续入藏经序
明万历七年“大明續諸經未入藏者添進藏函序”,和明万历十一年“大護國慈壽寺住持僧奉旨校證《续入藏经》题记”,则详细记述了宣文明肅皇太后广修佛寺,敕造佛经,布施诸寺的经过(照7)。
照7·大明續諸經未入藏者添進藏函序
3、钤印
馆藏《永乐北藏》中多处钤盖印章,内容共有三种。第一种是在首函首册卷首的明万历十四年“皇帝勑谕”后钤“广运之宝”朱文篆书印;第二种是在首函首册卷首的明万历十四年宣文明肃皇太后《御制新刊续入藏经序》后,钤“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宝”朱文篆书印;第三种是在首函首册卷首的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申时行等奉勑撰写的《圣母印施佛藏经讚》后,钤盖三十二字朱文篆书印章,印文内容为“万历丙戌年御用监掌印太监张佑奏请钦赐与西山碧云寺藏经一藏永远供奉”。此印在整藏佛经中钤盖频次较多,在每函佛经首卷卷首经题下、卷尾经题下、末卷卷尾经题下,都钤盖此印(照8)。
照8·32字朱文篆书印章
4、抄补配卷
武威市博物馆藏《永乐北藏》在流传过程中有所遗失,清代嘉庆年间以抄补方式进行补配,抄补本配卷共计84卷册。部分抄本卷尾有手书牌记,题写“大清嘉庆八年九月吉日诚补沐書”“大清嘉庆十年五月吉日诚补沐書”和“海藏寺藏经记”等字样(照9)。
抄补配卷详情:千字文函号“龙”存10册均为抄补本。千字文函号“壹”存5册均为抄补本。千字文函号“清”存10册第一册为抄补本。千字文函号“澄”存10册,第八册最后两页为抄补本。千字文函号“泾”存10册均为抄补本。千字文函号“殿”存10册均为抄补本,末卷卷尾有“大清嘉庆九年四月吉日誠補沐書”题记。千字文函号“甲”存10册均为抄补本。千字文函号“将”存9册均为抄补本,有“大清嘉庆九年三月吉日誠補沐書”题记。千字文函号“濟”存2册均为抄补本。千字文函号“士”存3册均为抄补本,末卷卷尾手写牌记后残存“大清嘉庆……”题记,卷尾手绘版框内书写“海藏寺藏经记”。千字文函号“困”存8册均为抄补本,末卷卷尾手写牌记后有“大清嘉庆八年九月吉日誠補沐書”题记,卷尾书写“海藏寺藏经记”。千字文函号“何”存5册均为抄补本,第四卷卷尾手绘版框内书写“海藏寺藏经记”。千字文函号“青”存10册均为抄补本,末卷卷尾手书牌记后有“大清嘉庆十年五月吉日誠補沐書”题记,卷尾手绘版框内书写“海藏寺藏经记”。
照9·嘉庆年抄补配卷题记
二、武威市博物馆藏《永乐北藏》的版本及来源
《永乐北藏》卷首序跋,明万历十四年“皇帝勑谕”,明确记载了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年九月,皇帝朱翊钧将新刻印的续入藏经41函,连同旧刻藏经637函,一同颁赐碧云寺住持及僧众持诵尊奉的过程。万历皇帝颁赐大藏经的勑谕内容,刻印而成,颁赐地点和时间处留出空白,根据需要随时填写。勑谕中“碧雲”二字和具体时间“十四”年“九”月,这四个字是显系手书而成,墨色较浓。馆藏《永乐北藏》整藏佛经的卷首和卷尾经题等,多处钤盖三十二字朱文篆书印章,内容为“万历丙戌年御用监掌印太监张佑奏请钦赐予西山碧云寺藏经一藏永远供奉”。明代的太监拥有极高的地位和权力,《永乐北藏》在北京刻成后,经版就由司礼监掌管,珍藏在祝崇寺内的汉经厂。司礼监是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在十二监中司礼监掌印太监排名第一,最有权势,有“内相”之称。馆藏大藏经上的这枚印章,既是该佛经最初是由皇帝颁赐碧云寺僧众持诵的证明,也是当时手握重权的掌印太监张佑的重要资料。据龙达瑞先生调查考证,存世的《永乐北藏》中,因为印刷年代不同、收藏地点不同,钤印也各不相同。重庆图书馆收藏的明版《永乐北藏》,因其印刷于清代康熙年间,故其序跋后,既没有钤盖皇帝印章,也没有皇太后印章(龙达瑞:《永乐北藏调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年第2期)。故而武威市博物馆藏大藏经上的三枚印章,成为鉴定该古籍版本、年代和来源的重要依据。
武威现存清乾隆元年(1735年)《海藏寺藏经阁记》记载,清康熙雍正年间,武威海藏寺住持际善法师赴北京请经,历时八年。在礼部侍郎蒋廷锡的帮助下,求得大藏经6820卷,供奉于海藏寺 (王其英:《武威金石录》,第148页,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际善法师字文机,河湟人,临济派正宗。从武威现存《永乐北藏》的诸多信息分析,际善法师在蒋廷锡帮助下求得的这部大藏经,就出自北京西山碧云寺,而非当时的清朝廷颁赐。
武威海藏寺位于城西北2.5公里处,占地13460平方米,是河西走廊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之一,被誉为“河西梵宫之冠”。该寺始建于宋元时期,蒙古的西凉王阔端驻守凉州时,邀请西藏佛教萨迦派第四代祖师萨班到凉州,萨班先后主持修建凉州四部寺,海藏寺是其中之一。元朝末年,海藏寺毁于战火。明《成化御敕修海藏寺碑记》和武威现存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钱琎张太监重修海藏寺碑记》记载,明成化十九—二十三年间(1483-1487年),太监张睿监军凉州,募捐重修海藏寺,规模宏大,竣工后明宪宗赐名“清化”禅寺。张睿,字希圣,七闽建安人(王其英:《武威金石录》,第108页)。海藏寺历经重修,现存寺前牌楼上的“海藏禅林”四字匾额,系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振武将军孙思克题写,该匾因书法和刻绘精湛,已被收入中华名匾。
1952年武威文物普查时,普查到海藏寺收藏有万历版藏经6820卷(赵继洲:《武威市文物志》,内部资料,2004年,第186页)。该佛经应该就是现藏武威市博物馆的明版大藏经《永乐北藏》。佛经在流传中有所遗失,在清代嘉庆年间曾经历了抄写补配。部分抄补本卷尾有手书题记,内容为“大清嘉庆八年九月吉日诚补沐書”“大清嘉庆九年四月吉日誠補沐書”“大清嘉庆十年五月吉日诚补沐書”等,还有手绘牌记“海藏寺藏经记”等,也可作为藏经经历的补充。
三、明正统十年朝廷曾下圣旨向武威罗什寺颁赐大藏经
武威市博物馆收藏着一帧明正统十年(1445年)皇帝颁赐大藏经圣旨,明确记载了当时朝廷向武威颁赐大藏经的事情。圣旨长100厘米,宽40厘米,保存完好,龙纹黄罗绢地,楷书,书法遒劲秀拔,后有楷书朱印一方“敕命之宝”(照10)。圣旨内容为:
皇帝圣旨
朕体天地保民之心,恭成皇曾祖考之志,刊印大藏经典,颁赐天下,用广流传。兹以一藏安置陕西凉州在城大寺院,永充供养。听所在僧官、僧徒看诵赞扬,上为国家祝釐,下与生民祈福。务须敬奉守护,不许纵容闲杂之人私借观玩,轻慢亵渎,致有损坏、遗失。敢有违者,必究治之。谕。
正统十年二月十五日”。
照10·明正统十年颁赐凉州大藏经圣旨
圣旨内容中记载的“陕西凉州在城大寺院”,是指凉州城内的罗什寺院。该寺始建于后凉吕光时期,十六国时期佛教高僧鸠摩罗什曾在此驻锡传法。罗什圆寂后,凉州百姓在寺中修造罗什舌舍利塔,纪念其译经传法之无量功德。寺塔历经重修新建,据武威市博物馆藏明永乐十七年(1418年)《重修罗什寺碑》记载,明永乐元年—十三年间(1403—1416年),有鄱阳善人石洪,主持修建寺院,用时十七年,耗资用工甚巨,修葺后的寺院规模盛大,为河西佛教之胜地,影响深远(王其英:《武威金石录》,第97页)。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罗什寺碑》记载,“明永乐七年有住持僧石洪重修,逮正统年间,则颁赐藏经全部”,这也是朝廷曾向武威罗什寺颁赐大藏经的资料依据((清)张澍辑著:《凉州府志备考》,第819—820页,三秦出版社,1988年)。
张掖大佛寺也保存了相同形制和内容的“正统十年颁赐大藏经圣旨”,以及正统五年初刻初印本的《永乐北藏》。在该佛经千字文“人”函题记中有补经缘起,记载了大佛寺寺僧曾以罗什寺所藏《永乐北藏》为底本,补造该寺缺失经卷的经过(照11)。照片由张掖大佛寺博物馆研究员王康提供。
该题记表明,至迟在康熙三年(1663年),武威罗什寺也珍藏过一藏相同版本的大藏经。
补藏缘起
敕赐弘仁寺大明正统五年钦颁经律论三藏,保镇疆土。至清顺(治)五年回叛,搜装锦甲,失毁九百余卷。嗣平,住持金塔殿释子比丘普信检照轮藏殿银书藏经择补少半,经题字号奈于墨藏,差讹不同,付徒具戒比丘通成、通玄、郡俗张荣协就凉州罗什寺补造完备,并将零星不周内外壳套包袱募修一新。故杂草率,弗及原本,惟幸如来慧命常住不灭。于康熙三年工竣,交割本寺僧刚司供奉住持。惟祈天清地泰,万国咸宁,法界有情,均沾利乐。
赞画比丘性一
照11 张掖大佛寺藏经“人”函题记
四、结语
武威市博物馆馆藏汉文大藏经《永乐北藏》是明永乐十九年—正统五年(1421-1440年)刻、万历十二年(1584年)续刻本。该藏佛经原系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朝廷颁赐给北京西山碧云寺供奉诵持。清康熙雍正年间,武威海藏寺僧人际善法师赴京求得此经,收藏于海藏寺。该经版本珍稀,价值重大,现存667函6265册,2008年整体入选国家第一批珍贵古籍名录。该经经过了四百多年的历史,辗转搬迁,风雨侵蚀,遗失、缺损现象严重。现存经卷大部分函套缺失或朽烂残破、污渍和虫蛀严重,大部分经卷封面和封底缺失或虫蛀、污渍、残破、脱落严重,部分经卷残缺、虫蛀、污渍和霉变严重。亟待抢救修复。
文献资料表明,明正统十年(1445年)朝廷曾为武威罗什寺颁赐过一藏汉文大藏经,现仅存明正统十年颁经圣旨。根据前文推测,这部大藏经至少在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还完整地保存在罗什寺中。它之后又流向何处?是否毁于战火?还是隐藏在某个角落等待人们去发现?值得进一步调查研究。
作者简介
梁继红,兰州大学历史系历史学专业毕业,文博专业副研究馆员。致力于西夏文化和武威地方文化研究,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级文物保护研究项目各一项,出版专著《武威出土西夏文献研究》,论文集《凉州与西夏》,参与编辑出版武威地方志书《武威金石录》《武威通志·艺文卷》等。在《敦煌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丝绸之路》《西夏学》《陇右文博》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现供职于武威市长城文化保护研究院。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xinmeigg88@163.com
本文链接:http://www.xrbh.cn/tnews/10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