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王淦昌事迹陈列室按照时间线展出了王淦昌先生生平事迹,展现了先生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和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创新精神。
立志报国 科学强国
王淦昌成长于动荡的民国时期,当时国家蒙辱,人民蒙难。1925 年,王淦昌考取了清华大学第一届本科生,在 1926 年的三一八惨案中,他还参加了游行,看见大批的学生被打倒在地,而他的同学就有在这次惨案中牺牲的。那天晚上,王淦昌身上带着在游行中沾上的血迹,到了叶企孙家,叶企孙严厉地说,“要想我们的国家不遭受外国人的凌辱,就只有靠科学”。从那一天起,爱国和科学紧密相关,以身许国的精神在王淦昌的心中开始萌芽,从此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王淦昌
无尽探索 勇攀高峰
王淦昌的一生最具标志性的身份应该是科学家,他一生无尽探索,勇攀高峰,开拓出中国乃至世界的多个“第一”。在本科时期,他就发表了中国第一篇有关大气放射性的实验论文。1941 年,提出了世界第一个间接测量中微子存在的实验建议。1956 年首次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同时还是我国激光核物理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世界激光核物理领域的开创者之一。
以身许国 两弹元勋
1961 年,时任二机部部长刘杰向王淦昌传达了党中央关于研制核武器的决定,王淦昌坚定地说“我愿以身许国”。从此,王淦昌化名“王京”,隐姓埋名十七载,在恶劣的环境下,推动了核武器的研发进展。1964 年 10 月 16 日 15 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比西方国家预计的早了五年。
赓续前行 鞠躬尽瘁
王淦昌一生对科学与教育忘我般的付出,在他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自身依然保持着清风峻节。王淦昌曾说:“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国界的。”浙大西迁时,学校搬到了贵州湄潭,他把平时的薪水都拿出来接济学生,自己一家人生计难以维持,就利用课余时间上山放羊,取羊奶给子女喝,甚至牵着羊来上课,被师生们戏称为“羊倌教授”。1986 年,王淦昌等四位科学家一起提出我国高科技发展的“863”计划的雏形,有力地促进了中国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
从青年时期开始,王淦昌一直在为科学、为教育、为国家奉献,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以身许国”的精神。从“科学救国”到“科学报国”再到“科学强国”,在党的带领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如今的物理人必将为赓续并涵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怀“以身许国”的赤诚之心,做“求是创新”的国之栋梁。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xinmeigg88@163.com
本文链接:http://www.xrbh.cn/tnews/1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