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天心区怡心家园精神障碍人士服务中心
一、案例背景
(一)个案的基本情况
服务对象:黄先生(化名),44岁,智力障碍二级,小学文化。四肢健康,口齿不清,理解能力有限,与人沟通有困难。会扫地,能接收短促、简单的指令,睡眠不好。早上能够去常去的早餐店,根据母亲提前写的纸条买早餐。经常念叨之前参与小区广场舞被要求收费的事情,在家不顺心时,情绪易波动。现与母亲、妹妹、侄儿住一起。由母亲照顾,妹妹处理看病、证件、购置衣物等事务。与同龄人交往少,每天在小区周围游荡,有时拣点纸盒,之前参与小区广场舞活动,但因收费问题产生不满。母亲和妹妹支持服务对象来机构接受服务,丰富生活,改善不良行为。母亲有退休金,妹妹在上班,侄儿在上小学。
(二)接案缘由
服务对象母亲在社区办理事务时,了解到本机构提供残疾人日间照料服务。这项服务不仅有助于提高服务对象的适应能力,还组织各类活动。由于服务对象近期因广场舞收费问题而感到不满,家长希望他来到机构,尝试新的环境,结交朋友,享受社交和娱乐活动,避免在小区中无所事事或与人发生不必要的冲突。
二、问题分析
优势视角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力量与资源,并具有在困难环境中生存下来的抗逆力。即便是处在困境中倍受压迫和折磨的个体,也具有他们自己从来都不曾知道的与生俱来的潜在优势。
在社会工作助人实践过程中关注的焦点应该是案主个人及其所在的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而非问题和症状,改变的重要资源来自于案主自身的优势,个人的经验是一种优势资源。
(一)个人优势
1.自主能力:尽管服务对象有智力残障,但他在某些领域显示出了自主的能力,比如在熟悉的环境中能够独立完成特定任务,即早上能够去常去的早餐店,根据母亲提前写着纸条买早餐。
2.学习潜能:服务对象会扫地、捡纸盒,这表明他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新环境的潜力。
3.社交兴趣:尽管服务对象在社交互动上有限制,但他参与小区广场舞就表现出对参与社区活动和与他人互动的兴趣。
(二)家庭资源
1.家庭支持:服务对象的家庭成员,尤其是他的母亲,提供了稳定的支持和关爱。这个家庭环境为他提供了一个安全和支持的基础。
2.妹妹的协助:服务对象的妹妹在处理他的医疗和其他官方事务方面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三)社区资源
1.社区参与:服务对象的社区介绍他到社会组织来接受服务,为他提供了社交和学习新技能的机会。
2.可用的社会服务:服务对象所在社区内的社会服务和资源,如日间托养服务,提供了他成长和发展的平台。
三、服务目标
(一)总目标
帮助服务对象适应新环境。
(二)分目标
1.维持情绪稳定。
2.自主来返机构。
3.提升社交互动能力。
4.能够完成职业任务。
(三)服务策略
1.情绪管理:通过转移注意力和社交活动减少对不愉快事件的关注。
2.独立能力培养:协助家长训练其独立来返机构。
3.社交技能提升:通过日常问候和活动培养社交技能。
4.职业技能训练:在辅助性就业项目中学习简单的操作工序。
社会工作精选好书,快快拿下↓↓↓
四、介入过程
(一)日常问候建立关系,提升社交互动技能
社工以亲切的方式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每天早上微笑着向服务对象问候,并询问他是否由母亲陪同而来。
在引导服务对象四处参观后,社工详细地介绍了储物柜、厕所、喝水、吃饭和辅助性就业的地方,并确保服务对象能够理解和记住这些重要信息。当母亲离开时,社工再次向服务对象强调了母亲的话,让他在这里安心玩耍,下午会来接他。
在接下来的服务中,社工不断与服务对象进行互动和交流,包括打招呼、问好等,以帮助他建立社交互动技能,同时增加他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社工可以更好地了解服务对象的需要和情况,为他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帮助。
(二)协助家长训练服务对象独立来返机构
在与服务对象的母亲沟通后,社工决定尝试帮助服务对象锻炼独立来返机构的能力。考虑到服务对象已经在小区周围走动,并在母亲的多次带领下独自去熟悉的店子买早饭,社工认为他具备一定程度的自主行动能力。
在与母亲协商后,社工和母亲一起开始训练服务对象独立来返机构。起初,母亲仍然陪伴在服务对象身边,但保持一定的距离,让服务对象先走。社工适时鼓励和支持服务对象,比如提醒他安全过马路,并肯定他的努力和进步。这种鼓励和支持有助于激发服务对象的自信心,让他意识到自己有能力独立完成任务,同时也能减轻家属的负担。
经过两天的训练,服务对象已经基本可以独立来返机构。社工对他的进步给予肯定,并继续强化训练。这样的训练不仅有助于提高服务对象的自主行动能力,也有助于增强他的社交互动技能和自信心。同时,社工也与母亲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沟通和分享进展情况,以便更好地协助服务对象。
(三)培养服务对象感兴趣的事情
社工邀请服务对象参与机构的早操、卫生打扫、训练、娱乐等活动,以培养他对这些活动的兴趣。渐渐地,服务对象开始对卫生打扫产生兴趣,他看到大家都在打扫,于是也拿起扫把,每天早上将机构大门外的场地扫得干干净净。社工及时给予肯定和夸奖,例如“宾宾把门口扫得真干净”。小区打扫卫生的阿姨也对他进行了夸奖。这些积极的反馈激发了服务对象对打扫卫生的兴趣和热情,他开始更加自觉地保持门口的清洁。
经过一周的相处,服务对象逐渐信任社工,并经常到办公室与社工交流。他开始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虽然表达还不够清晰,但情绪已经逐渐变得平稳。社工询问他今天是否由母亲陪同而来,他回答没有,社工则给予他鼓励和肯定,例如“宾宾真棒,可以自己来返机构了”,这些正面的反馈激发了服务对象的自信心和独立性。他挠挠头,笑着走开,展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度。
(四)提高服务对象的生活自理能力
社工通过演示法,帮助服务对象学习如何使用剥皮器,并提高他的生活自理能力。首先,社工向服务对象展示剥皮器的正确握持姿势,并强调左手要稳住萝卜,右手握住剥皮器手柄,确保刀片的正面朝下并紧贴萝卜表面。
然后,社工从下往上演示用力刮的过程,并解释要判断哪些部分已经剥皮,哪些部分还没有剥皮。如果服务对象无法区分刀片的正反面,社工会进行多次演示并给予肢体协助,以帮助他找到正确的握持方式。
在服务对象尝试剥皮的过程中,社工给予鼓励和支持,例如“加油,宾宾,你剥得很好”,这些正面的反馈激发了他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最终,服务对象成功地剥完一个萝卜,社工对他的努力表示肯定和鼓励,例如“宾宾,明天继续,加油”,进一步增强了他对生活自理能力的自信心和动力。通过社工的帮助和支持,服务对象的动手能力以及听从指令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五)让服务对象掌握扯花工序
服务对象具备一定的手眼协调能力,并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手工操作。为了帮助他掌握扯花工序,就业辅导员对他进行了职业训练。
首先,在固定的工位上,就业辅导员贴上了服务对象的照片,以示这个位置属于他。接着,就业辅导员演示了扯松叶的动作,并让服务对象模仿。为了方便服务对象将扯好的花放入纸盒,就业辅导员还在装花的纸盒上贴上了服务对象的照片。当纸盒里的花满了时,就业辅导员会提醒服务对象叫统计员来记录。
起初,服务对象每5分钟就会离开工位,四处看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社工与服务对象、就业辅导员一起协商,并逐渐给服务对象定下数量目标,让他明白这样可以挣钱。同时,鼓励其他服务对象与他人一起努力工作,形成一个积极的团队氛围。
通过不断的训练和引导,服务对象逐渐能够坚持工作更长的时间。从一开始只能扯1件花,到后来能够完成5件花。这样的进步不仅体现了他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提高,也反映了他对仿生花工序的掌握程度逐渐加深。社工的介入和协助使得服务对象在职业训练中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六)及时与家属沟通,了解服务对象变化
社工及时与家属沟通,将服务对象在机构的情况告知家属。服务对象每天按时来返机构,并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如打扫场地、帮助厨房做杂务、与其他人一起做操和扯花等。家属分享了服务对象在家的表现,如不再念叨广场舞收钱的事情,情绪逐渐稳定,精神状态得到提升。回家后还会与家人分享在机构发生的事情,每天都显得很开心。此外,他还学会了如何回答问题,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社工还了解到,服务对象已经明白每周的工作日程安排,会自行按时上下班,周末休息两天。在个人卫生方面,他也做得很好,会及时更换脏衣服,每天散步后都会洗澡,偶尔还会主动帮助做家务。
通过社工与家属的沟通,家属对服务对象的进步感到非常满意,并对社工的工作表示感谢。社工的及时沟通和专业指导有助于促进服务对象的积极变化,同时也加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五、评估
(一)增强情绪管理能力
服务对象对过去不愉快经历(广场舞冲突)的关注显著减少。服务对象在谈话中表现出更多关于当前和未来生活的兴趣。同时,情绪波动减少,表现得更加平和和稳定。他在表达不满或挫折时,能够更加理性和平静,不再出现过激的情绪反应。
服务对象的睡眠质量有所改善,家长说晚上睡得好,早上醒来精神饱满。参与各类活动后,服务对象展现出更多积极的情绪,如高兴和满足,这表明他的情绪管理能力得到了增强。
(二)增强独立性
服务对象现在能够独立往返机构,他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路线识别和安全意识。他对通勤路线表现出信心,并能在遇到困难时寻求适当的帮助。
服务对象在日常生活技能方面取得了进步,例如,他能更好地管理个人卫生,完成简单的家务活动,如散步后洗澡、使用剥皮器剥皮。
服务对象在日常社交互动中表现出更大的主动性和信心。他能够使用基本的问候语,如“早上好”或“谢谢”,并在交谈中更加注意倾听。活动中,服务对象的的参与度显著提高,他能够积极参与游戏,与其他成员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三)提升职业技能
服务对象在辅助性就业项目中的表现有明显提升。他能够独立完成指定的工序,如简单的包装或分类工作,显示出他在遵循工作流程和完成任务方面的进步。
他在适应工作环境方面也取得了进步。他能够理解和遵守工作场所的规则,与同事们保持良好的互动,减少了对外界干扰的反应。
他在工作中表现出更好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能够连续1个小时专注于工作,且日复一日地保持这种稳定的工作态度。
六、专业反思
(一)优势视角的应用
在这个案例中,采用优势视角是非常关键的。这意味着我们更多地关注服务对象的能力和潜力,而不仅仅是他的限制或问题。虽然服务对象有智力残障,但他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了独立性和学习能力。通过识别和强调这些优势,我们能够更有效地激励他,并在服务计划中利用这些优势来促进他的成长。这种方法不仅提升了其的自信心,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和支持他。
(二)亲切关怀的重要性
在与服务对象的互动中,保持温暖和耐心的态度对于建立信任关系至关重要。尤其是这样的服务对象,他们可能对新环境或新人感到不安或焦虑。通过展现出真诚的关心和持续的支持,我们能够创造一个安全和鼓励的环境,使服务对象丢下感到被理解和接纳。这种关系的建立对于服务对象愿意参与和投入到介入计划中是至关重要的。
(三)家庭支持的协调
服务对象的家庭环境对他的整体福祉起着重要作用。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努力与服务对象的家庭成员保持良好沟通,确保他们理解和支持我们的介入计划。这包括定期的家访、电话会议和提供家庭培训。这样的协调工作帮助确保家庭成员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支持服务对象的发展,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处理复杂情感和挑战的策略。
深圳资深社工督导张媚老师
“手把手”情境案例教学
讲透个案工作“通用过程模式”6步骤
助力社工提升实务技能
让你敢于接案、善于结案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xinmeigg88@163.com
本文链接:http://www.xrbh.cn/tnews/2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