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认知低的人是怎样讲话的?(2)

认知低的人是怎样讲话的?(2)

梁漱溟根据《庄子·达生》,将人的修为分成四个层次:没什么底气还气势汹汹;争强好胜,指点江山;虽然好胜的迹象看似全泯,但依旧容易冲动;学会示弱,身怀本事,内敛谦人。大部分人都处于前两层。不管自己是一窍不通,还是一知半解,他们热衷于驳斥,喜欢在言语上战胜别人。例如,张大千在英国办画展时,现场临时画了一幅牡丹,在最后收笔时他口含清水,将水用嘴均匀地喷在画纸上。这时,一个人突然跑出来怒气冲冲地说大师所谓高超的绘画技术原来就只是用嘴喷水。但实际上,这是中国水墨画中的冲墨法,这一手法让画上的那朵牡丹瞬间灵动起来。另一个例子是20世纪90年代,季羡林先生对未来文化发展做了预测:东西方文化发展,都会遵循“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规律,21世纪后,东方文化将再领风骚。此言一出,舆论大哗。有人笑他毫无根据;有人讽刺这预测还不如算命先生的卦辞。甚至还有人指责季羡林是个老糊涂。可这些人其实都是门外汉,对古今文化从没研究过,就咋咋呼呼地跳了出来。这些自以为是的人,大家是不是都似曾相识?有人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不管事实是否有出入,就大肆鼓噪起来。有人总是打肿脸充胖子,在别人的专业领域毫不客气地说长道短。他们肚子里没装墨水,脑子里不谈逻辑,只为了反驳而反驳。认知浅薄的人如坐井之蛙,用自己狭隘视角评判一切,习惯对任何人与事都指指点点。只想压别人一头的他们,最后都会落于人后。

1999年,康奈尔大学教授大卫·邓宁进行一个实验,让学生们估算自己的分数,结果发现得分最低的学生对自己的成绩高估得最厉害,这些人很容易骄傲自满;得分最高的学生反而低估自己的表现,总认为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他总结道:一个懂得越多的人,越能明白自己的无知,也因为明白自己的无知,越是能够进步。若是一个人只顾着反驳,只想着炫耀自己,就会困于认知壁垒里,陷入又自大又不思进取的怪圈。真正有水平的人,都能正确审视自己,虚心接纳自己的不足。马伯庸的《古董局中局》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但其实他的试稿过程颇费周折。一开始,他写的风格是典型的小资风格。公司图书事业部经理游婧怡就跟马伯庸说要抛弃这种风格,因为很多人在阅读上会有障碍。她要的是一个雅俗共赏的通俗故事,要让公司的前台小妹都能看得下去。马伯庸第一反应是拒绝的,甚至还跟游婧怡大吵了一架。毕竟辛辛苦苦写的稿子,哪里能因为别人一句话就否定自己的心血。但后来,马伯庸思前想后,觉得不能太自以为是,就同意了游婧怡的观点,决定重写了。在重写过程中,马伯庸不再自行其是,会主动询问朋友的意见。比如有一次,他发给一个朋友看稿子,朋友说不行,太装了。虚心听取意见,不断地反复尝试,最后马伯庸采用了评书的风格,这本书也大获成功。有真才实学的人,越是能认真地倾听别人的声音,不会一味地反驳别人、否定别人。